各园区管委会,各镇人民政府,各街道办事处,区各有关部门、单位:
《高港区促进金融高质量服务民营企业的实施意见》已经区委常委会会议研究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泰州市高港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9年11月25日
高港区促进金融高质量服务民营企业的实施意见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金融服务民营企业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着力破解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切实加强对民营企业的金融服务,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金融服务民营企业的若干意见》,以及江苏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江苏省促进金融高质量服务民营企业的若干政策>的通知》(苏办发〔2019〕25号)等文件精神,现结合我区实际,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着力强化服务载体建设
1.发挥线上平台主阵地作用。依托市产融中心综合服务平台,进一步盘活存量用户,不断发展潜在客户,进一步扩大在线融资客户群体,构建“线上+线下”、“前台+后台”、“融资+担保”现代服务机制,实现企业信用数据在线共享、资金需求在线对接、企业征信授权在线上传、融资手续在线办理,不断提高综合服务水平,大力提高融资效率。(区地方金融监管局、工信局、科技局、商务局、行政审批局,各园区、镇街)
2.建立信息互通对接机制。充分发挥区级金融服务团队作用,深入企业实地研究生产经营情况和需求动态,广泛开展信贷政策、诚实守信等法律法规知识宣传,有针对性地开展“融资会诊帮扶”等活动,帮助企业落实好各项金融政策,为企业提供“一企一策”专业化金融服务。(区地方金融监管局、发改委、财政局、工信局、科技局,各园区、镇街)
3.培育科技创新动能体系。广泛招引、培育、设立各类股权投资基金,推动与各类证券、期货、创业投资等机构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完善多元化融资服务体系,加快形成和放大金融产业集聚效应,推动创业投资、天使投资与科技孵化器、众创空间等创新创业载体紧密结合,培大育强创新创业企业,为科技创新提供新动能。(区地方金融监管局、发改委、财政局、工信局、商务局、科技局,各园区、镇街)
4.健全融资担保功能。进一步充实和提高融资担保公司注册资本规模,提高融资担保公司资产质量,做大做强国有融资担保公司,最大限度放大担保效应,对符合条件企业降低或取消反担保要求;探索设立多层次信用保证基金,根据情况适当提高对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风险分担比例和贷款合作额度,重点为首贷、转贷、续贷以及具有高成长性、轻资产特点民营企业提供增信服务。(区地方金融监管局、财政局等)
5.建设服务“绿色通道”。鼓励银行机构加快推进普惠金融事业部建设,实施单列信贷计划、专项考核激励、差异化信贷政策、专业化授信审批、专属产品管理。鼓励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扎根基层,积极探索“先贷后存”的轻型化网点模式,降低机构网点的设置和运营成本。大力发展社区支行、小微支行,增加有效供给,提高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批量化、规模化、标准化水平。鼓励金融机构建立健全尽职免责机制,提高民营企业不良贷款的考核容忍度;设立内部申诉通道,为尽职免责提供机制保障,提高服务民营经济发展积极性。(区地方金融监管局,各园区、镇街)
二、着力支持金融产品创新
6.实施“一行一品”或“一行多品”战略。在持续推广效果好、易操作的“泰信保”、“苏科贷”、“小微创业贷”等普惠金融产品基础上,鼓励各金融机构不断开发符合我区民营企业实际的金融产品,大力推动“惠农便捷贷”、“快E贷”、“云税贷”等产品落地;积极开展“普惠行”等专项行动,深入基层,为企业提供更加实惠的金融产品服务。(区地方金融监管局、财政局、工信局、科技局,各园区、镇街)
7.创新续贷产品类型。鼓励金融机构创新续贷模式,丰富产品种类,把“主业突出、财务稳健、信用良好”作为授信的主要依据,建立企业“白名单”,提升民营企业贷款比重。鼓励银行机构开展转期贷、循环贷、年审制贷、无还本续贷等业务,加快经营模式、服务模式的转变。(区地方金融监管局、发改委、工信局、法院)
8.创新“轻抵押”融资模式。积极发展知识产权、商标权、排污权、股权等无形资产质押贷款模式,减少对房屋、土地等传统抵押担保物依赖,充分利用大数据、互联网等科技手段,将企业纳税信息、用电量等运用到企业贷款审批中,提高科技创新企业轻资产融资能力。(区地方金融监管局、市场监管局、科技局、高港生态环境局、税务局)
9.大力发展绿色金融。鼓励金融机构灵活设计绿色金融产品与服务,制定绿色企业项目库,根据环保等级要求,为符合规定条件的绿色项目和企业,提供差异化信贷支持;鼓励金融机构开发绿色再融资工具,推动企业转型升级。(区地方金融监管局、高港生态环境局、发改委、工信局,各园区、镇街)
10.开展供应链融资服务。鼓励金融机构利用龙头企业核心地位,加大对上下游配套企业扶持力度,创新开展订单质押、仓单质押、保单质押、债券质押等供应链融资服务。(区地方金融监管局,各园区、镇街)
11.发挥保险公司融资增信功能。支持保险机构通过多种方式为企业发展提供增信支持;大力发展安全生产、环境保护等领域责任保险;鼓励进出口企业与江苏信保等有资质的保险公司合作,支持民营企业利用出口信用保险保单融资。(区地方金融监管局、商务局,各园区、镇街)
三、着力拓宽直接融资渠道
12.推动民营企业加快上市进程。实施重点上市后备企业培育计划,进一步完善企业上市工作机制,对民营企业进行细化分类,挖掘企业上市发展潜力,健全上市后备资源库,梯度培育上市后备企业,推动一批优质高新技术企业在科创板、主板上市,努力推动民营企业上市取得新突破(区地方金融监管局、区工信局、区发改委、区行政审批局、高港生态环境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自然资源和规划分局,各园区、镇街)
13.支持民营企业发行债券。鼓励中小企业开展信用评级,增强市场认可度,通过发行中小企业私募债、集合债等方式开展直接融资,不断扩大发债融资受益面。加大对发债企业的直接债务融资奖励,提高企业发行债券融资积极性。(区发改委、工信局、地方金融监管局、财政局,各园区、镇街)
14.推动民营企业多渠道直接融资。大力支持民营企业发行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定向工具、超短期融资券,推广应用可续期债、并购票据、绿色票据、资产支持票据、可转换票据等创新型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区地方金融监管局,各园区、镇街)
四、着力降低融资成本
15.严格落实收费减免政策。银行业金融机构要严格执行“七不准”“四公开”等要求,强化落实“两禁两限”等各项规定,禁止向贷款企业收取承诺费、资金管理费,严格限制收取财务顾问费、咨询费。进一步缩短融资链条,清理不必要的“通道”和“过桥”环节,严厉打击强行返点行为。规范民营企业融资过程中第三方中介机构收费行为,切实减轻民营企业融资负担。(区地方金融监管局、发改委、财政局、工信局)
16.加强民营企业转贷服务。坚持政府转贷资金的准公益性,实体化运作转贷资金,引导社会资本和民营企业共同出资,不断扩大转贷资金规模;建立转贷资金会商机制,完善转贷资金操作流程,提高转贷资金运作效率。(区地方金融监管局、财政局、发改委、工信局,各园区、镇街)
17.优化信贷投放结构。鼓励金融机构加强对民营企业生产经营规模、周期特点、资金需求的分析测算,合理匹配中长期贷款比例,减轻民营企业短贷长用还款压力;鼓励金融机构与符合条件的民营企业构建中长期合作关系,提高授信额度,简化审批流程。(区地方金融监管局、工信局,各园区、镇街)
五、着力加强政策扶持
18.完善政策激励体系。全面落实和完善区级各项扶持政策和激励措施,探索设立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贷款风险补偿专项资金、引导基金、信用保证基金、民营企业纾困基金,探索出台《转贷资金运作风险补偿办法》、《民营企业发展与支持基金管理办法》等政策文件,进一步加大对民营企业的扶持力度。(区地方金融监管局、财政局、发改委、工信局,各园区、镇街)
19.建立民营企业帮扶机制。在风险可控情况下,金融机构要全面落实对困难企业的帮扶措施,“一企一策”制定计划方案,实施精准帮扶,做到“不抽贷、不压贷、不断贷”,切实帮助企业渡过难关。(区地方金融监管局、工信局、法院,各园区、镇街)
20.加强银行信贷考核。强化金融要素保障,完善银行信贷考核体系,统筹考虑民营企业贷款“量”与“价”,要加强对单户授信总额1000万元及以下民营企业贷款利率的监测和考核,充分发挥国有商业银行和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头雁”效应,带动银行业金融机构切实降低民营企业贷款利率。(区地方金融监管局、督查考核办、财政局,各园区、镇街)
六、着力优化营商环境
21.提高融资审批效率。鼓励金融机构积极运作金融科技支持风险评估与信贷决策,利用线上审批操作,提高授信审批效率;深化“放管服”改革,鼓励金融机构审批权限进一步下放,推行“最多补一次”工作机制,让信息“多跑路”,让企业“少跑腿”,推动金融机构服务提质增效。(区地方金融监管局、行政审批局、自然资源和规划分局,各园区、镇街)
22.完善信息共享机制。推进民营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健全民营企业信用信息征集、评价与应用机制。依托市信用信息平台和大数据中心,加强民营企业信用信息采集和服务,强化民营企业经营管理、税费征缴、诚实守信等公共信息的共享和利用,建立民营企业信用档案,培育和规范征信、信用评级市场,促进征信、评级工作规范有序开展。(区地方金融监管局、发改委、工信局、行政审批局、高港生态环境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自然资源和规划分局、税务局,各园区、镇街)
23.健全完善司法保障机制。推动设立金融审判庭、破产审判庭,提高金融案件审理效率。完善执行案件移送破产审查工作机制,加快清理“僵尸企业”及不良资产,盘活信贷存量支持民营企业。(区法院、司法局、地方金融监管局,各园区、镇街)
24.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开展诚信体系建设,强化信用管理,严厉打击非法金融机构和非法金融业务活动,探索构建沉边盖底的监管新机制,不断强化对互联网理财、民间投融资、地方交易场所等类金融业务的日常监管。深入排查各类金融风险隐患,建立健全金融风险监测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底线。积极参加金融生态优秀区创建活动,实施金融领域失信专项治理,坚决遏制和打击逃废债行为,依法追究犯罪行为主体刑事责任。积极引导民营企业坚守契约精神,规范财务收支、会计核算、信息披露等行为,促进民营企业诚实守信、依法合规经营。(区地方金融监管局、发改委、工信局、财政局、法院,各园区、镇街)